正所謂愛蜜歐 新˙讀書三上-車上、枕上、颱風眼在上
趁著蘇迪勒颱風侵台、路樹倒得亂七八糟、不敢隨便出門的日子,將剛到手的新書《女人的絕望》啃完了
恩,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,沒想到又是只花一天的時間呢,
好像有點值得驕傲,原來我也慢慢可以從書中得到樂趣、欲罷不能
就像慢慢地跑步可以輕鬆(?)突破3K一樣,不可思議。但講這個好像扯遠了,只是想講而已(笑)。
當初為什麼決定買這本書呢? 哈哈哈
可能覺得自己很悲慘吧?
「絕望阿......好像是這樣呢......」看見書名的時候,心有戚戚焉
沒想到吧? 那時,我真的是這麼想的耶
身體上的心理上的生活上的工作上的,都遇到衝擊,
人生,有時候真的他X的好煩
「我的人生,就是沒辦法照我的意思活!」(學書中推薦序,如果可以把驚嘆號加到72級字,但才24級字就覺得超大了其實)
文案也好重要,雖然我常常被文案騙到,買了一堆排行榜熱銷實質令人失望透頂的書,不過當我看見書腰上寫著:
身心煎熬,還愈來愈老。
如何斷開魂結,斷開鎖鏈,
活出自己的人生!
「反正,遲早都會老,而且我的靈魂早就老到不行了」
差不多是那種,看到一件洋裝明明尺寸可能不合但不能試穿、付帳時還會說服自己「反正之後應該會瘦一點,就穿得下了吧?」的內心OS
連拎在手上都還在後悔自己幹嘛買、回到家還不敢馬上試穿,
卻沒想到,穿上去之後才發現竟然意外的合身~喜出望外可喜可賀阿
這本書談什麼呢?
談了婚外情、離婚、(無/不滿足的)性、更年期、養孩子、養父母、談變老變醜、談女人到了一個年紀不化妝是老太婆、化了妝是老妖怪
是阿,有夠「絕望」的,就像女人會走向更年期一樣,走向這些必(閉)經之路
當然,例外的也很多,不是每個女人都會離婚或生小孩,
但即使不用經歷,我們也看得多,就算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,或多或少同樣身為女人,心情是一樣的吧?
毫無交集卻硬生活在一起的夫妻、為了孩子叛逆焦頭爛額的父母、因為父母老去需要照護而疲憊的兒女
很多時候,真的是充滿「絕望」
絕望之處,有人需要卡內基,有人需要來幾手啤酒(但最好不要,很傷身還會宿醉)、有時候或許只需要伊藤比呂美
當中,最心有戚戚焉的,大概是講到孩子叛逆期的部分吧,雖然篇幅不多,不過印象很深。
(此書倒是著墨很多性的部分,既然書中寫得多我就不特別講,自己看吧,哈哈)
孩子為什麼會叛逆呢?
因為「所謂青春期,是忘記自己很重要的時期」
「幼兒時期,走個路就被誇獎、睡覺也被誇獎、連大個便都會被誇獎,可是長大之後慢慢不再被誇獎了,不知不覺忘記自己是世界的中心」
「這時候父母要把自己的中心借給孩子用,或許不能當自己了,很痛苦,但不這樣孩子無法復原,這事不由父母來做是不行的」
其實自己從來沒有叛逆過(應該啦),但看過一些、也聽過一些,
加上最近姊姊剛生baby的緣故,「連大個便都會被誇獎」,這真的讓我噗哧笑了出來,我腦中還浮現我姊看見隆隆baby便便時的愉悅表情
後來也提及家人照護的問題,也是尚未經歷,卻看過而放在內心思索過
看著女人(大部分是女人)為了自己父母、為了公婆臥病在床不良於行,而一肩擔起了照顧的責任,
同時更年期像是買一送一大放送尾隨而來,生活疲累、內心煎熬。
若以前面例子來說,小時候父母把中心借給我們,角色對調換成自己將世界中心給父母不是天經地義?
所以即使內心掙扎,還是辭去工作、捲起衣袖、change diaper,合理吧?
但是「前提是你剛好也不想要那份工作了,趁機辭職吧,嘿嘿」
從來不是不親自照顧就是冷漠的人,難道把孩子送去托兒所的都是冷漠的父母嗎?
49歲讀者來信問「婆婆病倒2年、丈夫親戚都私下來問我要不要乾脆把工作辭了照顧婆婆」時作者這樣回答著
「沒有人應該辭去工作,應該做的是付錢,請專業的看護來幫忙,但丈夫卻叫妻子辭去工作,這壓根是搞錯了基本的生活方式」
很果斷的答覆吧? 果真是斷開鎖鏈、斷開一切糾結(美江yoyoyo)
「很花錢,但這種錢要花,為了在一切結束後,你還能當你自己」
是阿
「我是我,別人是別人」
記住
「我是我,別人是別人」喔
女人的絕望,不就是太容易忘了自己、又把別人看的太重要?
所以總在意別人的言論與眼光,同時也很喜歡嘮叨別人、數落別人
「我是我,別人是別人」哪!
後記:
- 只分享其中兩小則,其他部分也很精彩,重點是很詼諧,真的很像有一個歐巴桑在跟你聊天的感覺,不說教、不講大道理,也不講一些很難懂的OOXX理論,就是一個歐巴桑再跟你聊天,不過女人不就喜歡抬槓嗎? 哈哈
- 五月天說傷心的人不要聽慢歌,不開心的時候也不要看太悲慘的書,上週我沒書看所以又讀了一次村上春樹的《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》,結果心情悲傷的要死......
- 「人生苦短,戀愛吧,女人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