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朋友推薦,買了東野圭吾的第二本書《惡意》,雖說書名感覺起來跟我之前看的解憂雜貨店溫暖風完全迥異,但因此更想一探東野大師的多樣性。
這本書是從一名叫野野口修的筆記開始,描述自己去見一位作家朋友日高,因為日高與剛新婚妻子即將搬至國外定居於是前來送別。野野口與日高兩人從小就認識,另外日高在文壇頗具盛名,還引薦同樣對寫作有興趣的野野口給兒童文學期刊的編輯,對野野口來說,日高除了是舊識,更可算是恩人。
但當日的稍晚,日高卻被人殺害了,就在野野口回到家中、妻子理惠在飯店的時候。偵辦此案的警員加賀恭一郎經過縝密的探查抓到了兇手,但對於動機更加深入去推敲,才發現所有事實的真相都是一連串處心積慮的『惡意』…
在看這本書到一半的時候,老實說有種『就這樣?』的失望感,覺得劇本過於老套、故事太平常,還心想『這樣的內容還可以賣到第九刷?』,不過,沒想到在最後看似一切真相大白之時,剩下五十頁的地方劇情急轉直下,在加賀的抽絲剝繭中驚覺原來腦中被建立的形象都是兇手的詭計,就如同加賀讚嘆的,兇手『太厲害了,完全不著痕跡』,不過,當然,厲害的是作者東野圭吾,真的是一步一步掉進他設計好的陷阱之中,對於深信不疑的事情最後全部大翻盤,卻還會讓讀者帶著"是不是哪裡搞錯了"的懷疑,開始真真假假傻傻搞不清楚。
至於說這本書我比較不喜歡的地方,就是沒有聽兇手說出真正行兇的原因,雖說加賀的推理已經明顯暗示,但我個人就是偏好明明白白,而不是書中所說的『就是那樣,沒特別原因』,這種留下想像空間的結局,通常也是我最不喜歡的結局之一(但這一本不算真的留下空白填空,只是我要求太多),而且所謂的兇手沒特別原因在我看來又顯得太過小孩子氣,好像是日高比較可憐認識一個心智不成熟的人,還因此忍來殺身之禍......不過這種評論就真的只算是我個人喜好問題~不是影響書本好壞的客觀因素。
另外,就像這本書的推薦序說的一樣,東野圭吾並不是玩弄文字的人,他的文筆大都簡明易懂(我想這是我喜歡他的著作的關係,因為我個人真的很不喜歡看書時還要去推敲華麗中的簡白,除非這是一篇古文詩詞),也因此,在推薦序中,更有人說他是一位『不幸的作家』,他這樣平實的寫法,既不夠社會寫實又不夠新本格,在十幾年的時期中都不算有受到特別的注目,不過他維持自我風格,持續不倦的寫作,漸漸展露頭角,之後誕生的加賀恭一郎以及湯川學系列更成為暢銷之作。很高興他有堅持下去,我們才有這麼多好書可以看,但是光是要『堅持下去』,就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啊…很多時候我們擁有夢想,將他擁在懷中念念不忘,感覺自己為了他可以不顧名思義,但在經歷現實與夢想的差距摧殘打擊之下,有多少人始終不放棄呢?
好了,今天談書不談夢想,下一本書會是什麼呢? 話說我最近一口氣就讀完3本書呢,或許也可以稍微歇息一下,把之前翻過的好書再看過一遍,甚至是以前翻不下去的書,也許現在功力與領悟力提升可以再挑戰一下?
老話一句,一本書在翻開她之前不會知道翻閱後的收穫。